一、增长才有希望
只要通货膨胀在,我们都要不断的去寻找增长点。
很多人现在的收入看起来是蛮高的,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,通货膨胀的复利也是很恐怖的。十年前20元可以买很多菜,现在连3个番茄都买不到。
年老的时候,人们的身体不如以前,也没有公司愿意要,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金钱的重要性。
所以,年轻的时候,一定要学习,一定要关注增长,哪里有增长,哪里就有保障,哪里就有希望。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房产就是最好的增长之一,那些在十几年前上车的人们,日子比没有上车的人要好的多得多。
要不断的寻找增长,这三年是资本市场最好的三年,年化回报至少40%以上。三年前,随便买一个基金,到现在至少是翻倍的。
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,40%是太奢侈了,其实每年15%左右,是一个比较良好的预期,也是完全可以达到期望。70%的固收(包括固收+),30%的权益类,达到每年15%并不难。
不断的寻找增长,增长才有希望。
二、真正的老师是市场,是赚钱
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457万,而2017年是201万,短短五年时间,人数翻了一倍。可见考研也是很内卷的,大家都考研,就等于大家都没有考研。
其实,真正的老师是市场,是赚钱。你在赚钱的路上照样可以学习,学习的是更加实用的知识和能力。
大学从来就不会教育一个人怎么赚钱,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又与钱有着巨大的关系(除非你是真的喜欢研究和做学问)。
很多人读过很多书,听过很多道理,那都是被动输入,你需要主动向外输出你的价值。如何向外输出,这些东西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,你需要去市场里学。
三、大学从来不会教一个人怎么赚钱
大学从来不会教一个人怎么赚钱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教的内容,落后市场太多了。
如新的行业:代餐。
代餐就是不吃饭,吃代餐棒、代餐奶昔、代餐麦片、代餐粉等,也可以用于两餐之间补充营养和能量。
代餐的商业逻辑是:一顿饭要30多元左右,代餐基本上也在20块钱以上,一天三顿,这个累计起来的销售额是巨大的,所以这个行业是食品行业里面比较火爆的一个细分方向。
这个行业,你需要去市场里发现,现在有很多公司都在做代餐,这些初创公司就是最好的老师。
这些新的行业,未来将会诞生一大片上市公司,有的一个上市公司,连普通员工都一大把股份,这都是创造财富的方法。
你只要深入市场,就会发现更多激动人心的机会,这比死读书要有趣的多。
四、部分保守,部分灵活
我们天天看企业,有很大的感触就是无论这个企业以前有多优秀,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,大概率这个企业都会走向平庸。
要保持与众不同是很难的,世界会千方百计把一个企业沦为平庸(其实人也是一样)。
给我们的教训就是:一个资产组合里面,不要保留太多长期持有的公司,除非是极少数的公司。
我看基金经理也一样,基金经理的仓位如果一年都不怎么动,我无法确认你在这一年里面是不是真正跟踪了市场。
就不说价值,就说价格,价格围绕着价值不断的波动,这公司确实很好,但是已经远超过价值,在A股的环境里面,仍然保持长期持有是什么意思?
对于灵活和保守,其实灵活才是更安全的。
五、要学会择时
价值风格的公司适合定投。这句话没有问题。但是如果经验太少,盲目执行,持有体验会不太好。
价值类风格,就是投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企业,比如贵州茅台、伊利股份等。张坤和巴菲特都是典型的价值派。
其实价值派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,有传统的保守的价值派,也有灵活的价值派,更有偏向于成长的价值派。
传统的价值派,就是张坤和巴菲特的风格,就是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可以达到20年以上,这种手法好处是能够抓住几百倍增长的公司,比如可口可乐,贵州茅台等。
但是因为持有时间长,遇到系统性调整或者是泡沫时期,仓位依然保持不动的,因此在某一个阶段,回调较大。
这类基金,如果你是一直持有,你的持有体验是很好的,因为无论怎么样,你都是赚钱的,而且都在十几倍的增长。但是你在中途某个高点上车,你的持有体验会比较差,因为大概率你会遇到回调,而且是长时间的回调。
我常常听基金经理在路演的时候说自己不择时,做时间的朋友。他不择时,是因为他每年可以拿管理费,但是你一定要学会择时。
六、新的黄金一代
易方达基金有黄金一代的说法,指的是2012年出山的一代基金经理,比如张坤、萧楠等,这些基金经理经历过2015-2016年、2018年的动荡市场(也称散户市场),形成了非常保守的价值风格。
但是从2018年开始,又有一批新的黄金一代,他们成长在一个机构的市场,2018年以后和2018年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市场。
新一代的风格更偏向于均衡+灵活配置,这些年他们慢慢崭露头角,业绩更好,比如刘畅畅、杨金金等,还有很多,就不列出来了。
注意如果是固收+基金,基金经理越老越好,这跟哪一批基金经理没有差别,固收领域,越老越值钱。
七、真正的财富自由
有一个朋友,女孩子,在广州有几套房子,平时的零花钱存下来有800多万元,想买一些稳定类的基金,我和她说了几个稳健的年化8%-12%左右的资产组合,每年大概可以赚60-100多万元。
普通人觉得这60—100万元应该差不多了(当然这不包括买车买公寓等大型消费),但是要知道她每年平均的花销就要200万元左右,其实是远不够的,她去一次三亚的就要花十几万元。
所谓财富自由,完全跟一个人消费习惯有关。有的人不爱玩,吃穿不讲究,真的花不了多少钱,看看书,玩玩电子游戏能花多少钱。
还有对孩子的预算,你一整套的高配置,私立学校,外国私教,新西兰游学……也是一年百万打底,那你的收入,持续性的现金流入账要远高于百万元。
中产要玩高配,除非你的主动收入惊人,而且要可持续,但是谁能够保证你的主动收入的可持续性。
所谓的财务自由,说的更是一种现金流的可持续性,源源不断的贡献现金流,而不是那些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。
比如房产,一套3000万的房产,这种房产本身不会带来财富自由,你如果用来出租,每年租金收入300万元,在没有房产税的前提下,才能促进财务自由。
真正意义上,全世界认同的财富自由的资产配置就是基金,基金的一个资产组合是可以不断带来现金流。
说明一点:不要把一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想的很大,真正成熟的资产组合,有非常确定性的对冲策略,几乎可以对冲一切的风险。